-上半年拉萨市规上工业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拉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新动能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总体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藏青工业园区-35.2%),高于全国(6.4)11.2个百分点,高于全区(14.8%)2.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区第四,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为53.3%,拉动全区增长9.1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增长17.1%。
从全区七个地市增长速度看,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五成以上。日喀则(35.5%)、阿里地区(28.0%)和林芝市(18.6%)累计增速高于我市17.9个、10.4个和1.0个百分点,山南市(11.4%)、昌都市(7.7%)和那曲市(5.4%)累计增速低于我市6.2个、9.9个和12.2个百分点。
图1 上半年全区七地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及比重情况图
二、行业运行特点
(一)分门类看,采矿业仍占领主导地位
上半年,三大门类呈现“两升一降”,采矿业和电力、热力和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1.5%和7.6%,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8和0.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3%,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
(二)分行业看,三大支柱行业贡献显著
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21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行业保持增长,11个行业下降,增长面为47.6%,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1个百分点。这三大行业共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个百分点,是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三大支柱”行业。
表1 上半年规上工业重点行业发展统计表
(三)分企业类型看,股份制企业优势突出
上半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占全市份额97.6%,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101.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17.8个百分点。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优势明显突出。
(四)分主要产品产量看,包装饮用水产量稳定增长
上半年,我市规上5家天然饮用水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生产天然饮用水12.71万吨,同比增长4.8%。
(五)分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增势较好
上半年,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5.9%,增加值同比增长3.3%,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3.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5.8个百分点。
(六)分特色行业看,优势矿山引领增长
上半年,优势矿山领域在全市规上工业经济中起带头作用,增加值同比增长31.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20.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高达76.1%,起主导领头作用。清洁能源增加值同比增长9.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0.6个百分点。拉萨好水增加值同比增长0.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1.2个百分点。建筑建材增加值同比下降7.1%,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0.4个百分点。农畜加工增加值同比下降6.8%,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0.04个百分点。藏医药增加值同比下降20.0%,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2.3个百分点。
表2 上半年规上工业八大特色行业发展统计表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龙头企业依赖度高
全市规上工业受采矿业影响较大,采矿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6.3%,特别是巨龙、华泰龙两家龙头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4.9%。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和西藏华泰龙矿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35.1%,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126.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2.1个百分点。
(二) 制造业下滑,部分行业承压
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仍然下降,降幅虽较1-5月收窄11.7个百分点,但下滑的趋势依然未得到有效遏制。上半年,医药制造业(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值同比下降20.0%,下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3个百分点;在水泥熟料高库存的压力下,部分水泥企业(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放缓。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水泥产量为144.41万吨,同比下降10.4%。持B证类企业虽营收达到2000万元,但由于目前在当地无生产线,工业流程均委托区外省市,不符合入库条件,无法及时直观体现企业的增量成效。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县区差距亟待弥合
墨竹工卡县对全市的规上工业贡献率高达127.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22.4个百分点,虽然高新区和尼木县实现高增长,但是对全市的贡献及拉动低。从比重和增速看,各县(区)间差距明显,发展不平衡。
图2 上半年部分县(区)增加值比重及增速图
(四)升规入库纳统工业企业规模小,对工业增速拉动作用低
新增升规纳统工业企业,因大部分新升规入库工业企业产能不高,规模不大,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贡献有限,新增升规纳统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0.9%,新入库企业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拉动仅0.7个百分点。
四、相关建议
(一) 加快产业优化
要以项目投资为抓手,加大工业企业的招商和投资力度,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企业,以规模化发展推进特色工业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化;
(二) 统筹做好医药制造业生产运营的服务保障
重要行业和重点工业企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支柱,相关部门要综合施策,出台相关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鼓励创新投入,推动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以突破技术,开发附加值产品,同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拓展国内外市场、并优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从而提升竞争力。
(三) 以协调发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一是对一些发展基础较差、发展能力较弱的县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有针对性地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围绕县区发展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托区内重大产业基地和央企、国企,借力发展、联动发展,统筹发展关联产业,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四) 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探索企业统计入库工作
针对B证企业入库问题,我局正积极学习外省的优秀做法,为精准掌握B证企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生产模式)经营数据,需从统计规则适配与服务机制完善两方面发力。一是联合药监部门梳理B证企业业态特征,在入库标准中明确委托生产相关材料的核验路径,将受托方生产资质备案信息、委托协议有效期等纳入系统关联核验范围,确保“无自有车间”企业通过合规委托关系完成入库。二是针对数据入统,区分“自备原材料”和“来料加工”模式,制定差异化统计模板:前者需标注原材料采购与加工产值的拆分逻辑,后者明确加工费单独统计口径,并配套案例式填报指引;同时打通与市场监管、税务部门的数据接口,通过比对委托双方的发票流、资金流,校验入统数据真实性,减少企业填报误差。
责任编辑:罗姆措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